联系电话:027-87952653

时速350公里海底隧道,世界首创背后的“精神密码”

又一个世界首创!

近日,汕(头)汕(尾)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迎来“第一炮”,世界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单洞双线高铁海底隧道,正式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。

汕头湾海底隧道位于广东省汕头市,在汕头海湾大桥下游妈屿岛与德洲岛之间下穿汕头湾,隧道全长9781米,是汕汕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。

图片未命名

汕头湾海底隧道平面图

建造这样的海底隧道,可不容易,面临很多难中之难:

——高烈度地震区穿越密集断层破碎带。汕头湾海底隧道在8度地震区穿越17条断层破碎带,其中8条为活动断层,为国内外水下隧道之最。

——海域高水压环境。该隧道大部分位于高水压风险区域,最大水压可达0.97兆帕,水在这样的强压力下,可形成高达97米的水柱,创国内水下隧道之最。施工人员需针对这样的水下环境,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,确保隧道结构安全、防水可靠、运营成本可控。

——海域高等级侵蚀性环境。汕头湾海底隧道因长期赋存于高压海水环境中,隧道结构在承受高水压渗透作用的同时,需要适应强侵蚀环境,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海底隧道环境更为恶劣。

——工程地质条件复杂。以盾构段为例,要从淤泥质极软地层进入弱风化花岗岩极硬地层,施工人员形象的将这段隧道的开挖过程比喻为“先切豆腐后磨生铁,软硬夹生”。

——施工工法多样。由于隧道建设环境严苛、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、施工风险高,同时受到工期制约,该隧道在不同段落需采用不同工法进行施工,工法复杂多样、工序衔接多变。

面对隧道地质复杂、施工难度大、风险高、环境保护任务重等特点,汕头湾海底隧道建设者们统筹规划、精心组织、科学施工。

“进场前期先通过航拍、走访、调查等形式,对隧道进口周边环境、道路情况及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,掌握第一手相关资料,为进洞施工打下坚实基础。”中铁十四局汕汕铁路站前六标项目副经理孔凡朋介绍。

汕头湾隧道,分为海域段和路域段,其中穿海域段一共3公里长,最大埋深达海面下56米。隧道采用“明挖法+矿山法+盾构法”,设进出口和两个斜井,多个工作面共同掘进施工。

而此次实施的爆破,也是提前经过多次论证,组织专家组现场会诊。因爆破作业地点周边有工厂(华能电厂)、沈海高速、县道和省道等,属于在比较繁华和敏感的区域作业。为此,项目部严格按“弱爆破”进行爆破参数设计,减少装药量,降低爆破振动,爆破作业时通过在洞口设置钢挡板的措施防止飞石的产生;在县道两侧采用临时封路的措施,确保县道行人、车辆的安全;同时对沈海高速桥梁及华能电厂进行了同步爆破振动监测。监测结果显示,沈海高速桥梁振动速度仅为0.11cm/s,华能电厂振动速度几乎为零。

正是秉持这种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迎难而上、敢为天下先的信心信念,汕头湾海底隧道建设者们朝着“世界首创”稳步推进。

除了汕头湾海底隧道,近年来从嫦娥四号到北斗三号,从“中国天眼”、 港珠澳大桥到西藏阿里电力联网工程等,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首创。这些国之重器、超级工程背后,无不是广大科技工作者、工程建设者一路披荆斩棘、不懈奋斗,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,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勇于突破,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,才创造出一批批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。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兰琳宗 整理 王婵 设计)

文章来源: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
027-87952653
2234750858